本次演講由CARES團隊中神經科專家林靜嫻教授主講,聚焦於台灣進入老化社會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挑戰與因應策略。隨著人口結構急速轉變,65歲以上長者比例將在未來十年達到25%,使得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成為普遍且急迫的健康問題。演講詳細分析這兩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前驅症狀及最新的檢測技術與治療趨勢。

林教授強調,這些疾病並非突發,而是經過多年漸進退化才表現出臨床症狀,早期識別和預防治療是關鍵。他介紹了從問卷調查、認知功能數位化測試、語音與動作分析、至先進的腦影像技術及生物標記物的多維度篩檢方法。此舉不僅有助於精準抓出潛在病患,也為機轉導向的治療方案提供有效介入時機。

此外,林教授分享了基因治療及單株抗體藥物的最新進展,強調台灣神經科已有實際臨床應用案例,顯示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正快速從「無法治療」走向可控、延緩病程的方向。他也呼籲大家重視腦健康,透過飲食、運動與控制慢性病等生活型態調整,提高生活品質,減緩退化速度以達到更加全面的健康管理。

重點摘錄

  • 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比例將於2030年增至25%
  • 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且多為60歲以後發病
  • 神經退化症狀呈漸進式發展,前驅症狀可能先於臨床表現20年
  • 數位化認知檢測與語音、動作分析技術有助於早期篩查與監測
  • 基因治療與單株抗體藥物已獲FDA批准,台灣已開始臨床應用
  • 生物標記物與腦影像技術輔助診斷,提高疾病早期發現率
  • 飲食、運動與生活方式調整是延緩神經退化的重要非藥物策略

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