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S團隊林鴻儒醫師以心臟科與內科的背景,從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的角度切入,詳細闡述了大數據在疾病風險預測與精準健康中的應用。他強調,隨著台灣平均餘命延長,如何延長「健康餘命」成為當務之急。疾病風險預測可以幫助我們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尤其在慢性病的早期階段如易感期和臨床前期,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將疾病進展延緩甚至逆轉。林醫師介紹了大數據的五大特性(Volume、Variety、Velocity、Veracity、Value),並解析了如何整合多元醫療數據(如臨床資料、實驗室指標、睡眠數據及基因檢驗)以提高預測準確度。
他進一步說明以福爾摩斯式推理與科學驗證方法,結合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模型(例如Random Forest、Neural Network、XGBoost),建立糖尿病前期風險預測模型,找出重要特徵指標,提升模型的可解釋性與穩定性。林醫師特別指出,模型的複雜度與預測誤差間存在權衡,需找到最佳平衡點。最終,他提出從「Big Data」轉向「Smart Data」的概念,強調數據的精準整理、核實與動態更新是提升預測質量的核心。台灣在智慧醫療數據庫建構與國際資料標準接軌方面已有基礎,精準健康產業成長已是必然的趨勢。
他也呼籲醫療界持續利用大數據強化疾病風險預測,配合健康行為介入(如運動與飲食),共同邁向個人化精準健康的新典範。
重點摘錄
- 台灣健康餘命雖延長,但傷殘餘命尚高,延長健康餘命是重點。
- 大數據五大特性(量、種、多樣性、速度、正確性、價值)帶來疾病風險預測新契機。
- 早期疾病風險預測可在易感期進行預防,減緩疾病進展。
-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技術提升預測模型準確度與效率。
- 模型複雜度與預測誤差存在權衡,需找到最佳平衡。
- 台灣已有長期罹病者數據庫,與國際研究並駕齊驅。
- 從大數據到精準數據,連結國際資料標準與合作是未來發展關鍵。
講者





